生活百科知识站欢迎您!

#奇文二人转#钱玄同的三种“过年法”

2025-01-26栏目:生活百科

#奇文 二人转#钱玄同的三种“过年法”最近引发大家的关注,相信大家都想知道这件事会有怎么样的发展?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,一起来看看吧。

#奇文 二人转#钱玄同的三种“过年法”

钱玄同的三种“过年法”

### 元旦PK春节:钱玄同的过年选择

#### 作者:四川文史工作者 肖伊绯

中国春节作为按农历计算的传统佳节,一直是中国人“过年”的重要时刻。然而,在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期间,胡适、陈独秀、鲁迅、钱玄同等倡导“新文化”的知识分子认为过农历新年是守旧的表现,主张废除农历春节,改用公历(即阳历)来庆祝新年。

这一观点得到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的支持。当时,政府推行社会改革与文化革新,要求所有机构按照公历安排作息,并将农历称为“废历”,强调“废旧立新”。但普通民众并不认同这些改革,依然坚持过农历春节,导致官方和民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过年方式并存的局面。

北伐之后,国民政府于1930年开始强制推行公历新年,甚至出动军警取缔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,试图确立公历新年的唯一合法地位。尽管如此,这种做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,反而让中国出现了两个“新年”与“春节”。

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钱玄同(1887—1939),在1918年至1923年间,经历了三种不同的过年方式,展现了他对于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复杂态度。

#### 1918年:农历新年的不满

1918年公历元旦,钱玄同在北京青年会观看话剧,算是过了公历新年。然而,他对农历新年却充满了厌烦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我最厌过年,尤厌过阴历年。”他认为农历比阳历落后,且农历新年充满迷信。因此,他不愿在家中庆祝农历新年,但在兄长家不得不勉强参加祭祀活动,内心十分憋屈。

为了发泄郁闷,钱玄同化名“王敬轩”给《新青年》写信,以老学究的身份痛骂“新青年”。这封信被刘半农全文刊载,并引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论战,实际上是一场由钱、刘二人策划的“双簧戏”,旨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讨论。

#### 1919年:双十节替代新年

次年,钱玄同决定不再过农历和公历新年,而是将“双十节”(10月10日)视为新的春节。这一想法源于北大教授陈大齐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的文章,提倡将双十节作为中华民国成立的纪念日来庆祝。钱玄同深表赞同,并在小圈子里实行了两年。

#### 1921年:恢复公历新年

1921年底,钱玄同首次在《晨报》上刊登贺年帖,向师友们致以“辞旧迎新”的祝愿,标志着他重新接受公历新年。他在日记中解释说,贺新年不仅是庆祝中华民国的新年,也是对抗遗老的一种方式。为此,他还特意使用民国纪年,并在1922年底再次登报贺年。

#### 1923年:仍然过农历除夕

尽管钱玄同大力提倡公历新年,但在1923年农历除夕夜,他还是不得不赴兄长家吃团年饭,心不甘情不愿地过了农历新年。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晚的不愉快经历,商店放鞭炮的声音让他彻夜难眠。

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,钱玄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,既想拥抱新事物,又难以完全摆脱旧习俗。这种矛盾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普遍焦虑与挣扎。

总之,钱玄同的过年选择不仅展示了个人对传统与现代的态度,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面对文化变革时的复杂心境。

上述就是关于#奇文 二人转#钱玄同的三种“过年法”的全部内容了,希望能够有所帮助。更多相关攻略和资讯可以关注我们资讯频道,之后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。